李灼珊 注册中医
中医内科博士
城市人生活紧张压力大,只顾工作玩乐,体力身心同样透支,容易令人情绪绷紧易发脾气,情绪不稳,影响自己和身边的人。中医学理念「调情志」是养生的重要一环,治病同时调理身心。
面对在街上动气暴躁的人,香港人总爱说一句「你有压力我有压力」,但为何有些人容易适应和承受压力,但有些人就很难适应和承受,关键在「肝」。容易动肝火的人,大都是先天肝比较弱和血气少,心脏也比较弱和血少,所以承受力和适应力也比较弱,容易情绪失控的人都是肝气郁结和心血不足所致。
从中医治疗角度,可以中药养心血舒肝气,肝脏健康人就可以保持心平气和不容易动怒了,身心舒畅对血压亦好,亦可以减低身体应付情绪不安的压力,减少失眠和肠胃不适等都市人毛病。
有些人很容易闹情绪,可是碍于不同原因即使嬲怒得面红耳赤亦强忍,然而长期压抑情绪,强制自己不要动怒,会造成肝气郁结对身体不利,所以「脾气不好的人不会引致情绪病,而郁郁寡欢的人容易引起情绪病」。持续养肝养心不单对身体好,肝脏和心脏供血充盈会令人变正向乐观,改变对事情的看法和感悟。中医学上多以人参养心血,用白芍养肝血,日常可用作食疗之汤饮之用有助调理体质,事实上不同中药配搭,注册中医师按病人情况处方,中药亦有助人的情绪和思维,改善精神状况。
*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。
李灼珊 注册中医
中医内科博士
根据世界卫生组织(WHO)数据,最新统计全球约有5,000万个认知障碍症(或称脑退化症)患者,情况不容轻视。认知障碍症多发生在长者身上,在中医学上归类为「疑难杂症」。家人要留意身边的长者,如果老人家慢慢变得神态淡漠、寡言少语、反应迟钝、善忘等,就是早期认知障碍症的症状。
认知障碍症到了严重的程度时,可终日不语或言辞颠倒,或不知饥饿不欲饮食,或忘记了家人和所认识的人,忘记了回家住址等,已成为现代老龄化社会一个大问题,因为照顾者压力大,日久随时也变为病人。这病有先天脑髓不足的遗传基因,亦有后天的痰湿太多阻塞血管,令脑供血不足及痰湿蒙窍(即蒙脑)。
之前曾有好些学术界前辈是脑退化症患者,令人误会用脑太多或压力太大而患上此病的,但中医学上没有这个论述,而且刚好相反,多用脑就等于活跃脑细胞,压力是动力,反而有利预防认知障碍症。
中医认为,认知障碍症的常见成因之一,是「痰湿」。现代西方医学说法的血管堆积血脂和糖分,中医辨证即为痰湿的一种。中医所说的痰湿,就是包括高血脂、高胆固醇及高血糖,换句说话,是糖分和脂肪等物质愈积愈多在血管中,从而影响血的流畅,长期令脑供血不足而引致脑退化。所以,三高也是容易患上认知障碍症的其中一个因素。
*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。
李灼珊 注册中医
中医内科博士
1842年香港割予英国后发出公告,按《南京条约》之下,英方不得干预本地中国传统的生活习惯,承诺会按中国律例、风俗和习惯管治香港居民。所以,很多的传统中国文化和中国的风俗习惯在香港得以完整地保留至今。
例如,每年的惊蛰节就是香港民间打小人的时候,因为惊蛰的「蛰」有潜藏的意思。这个时节因为雷声较多,惊醒在地下冬眠的昆虫,四出破坏农作物。因此,农民会举行仪式,驱赶害虫、祈求农耕丰收、生活平安,之后逐渐演变成打讨厌的人,赶走衰运。
中国民间风俗打小人在香港仍保存得很有特色,这是历史遗留的而且是仅存的一种民间心理治疗方式。打小人在中医称为祝由术,以咒术医病,又被称为巫术。以现代人的眼光来看是咒语画符的迷信道术,但在中医眼里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治病招数。最早可追溯到上古时期。
香港打小人的习惯原集中在湾仔宝云道姻缘石。现在打小人的集结地搬去了铜锣湾鹅颈桥已经过百年了。鹅颈桥每天都摆有7~8个协助打小人的摊位,每次收费港币数十至一、二百不等。很多工作不如意,生意不如意,拍拖不如意的怨男怨女都会在此处打小人。打小人的程序有神婆协助,来打小人的男女会向神婆诉说因由和苦衷,神婆就会将你怨恨的对方名字写在纸上,然后为客人上香,将福纸在客人身上头上扫一遍后焚烧了,再将写有仇家名字的纸用一只绣鞋大力拍打,一边打一边念咒,其咒辞大既是:「打你个死人头,打到你有气无碇唞;打你只死人脚,打到你无鞋挽屐着;打你个死人口,打到你食咗都会系咁呕……」咒辞一般不会念对方的名字。
在现实的生活中,诸般各样的人都有,当你遇上无理的上司、同事、施政者,甚至情敌,必然令你恨之入骨,但你又无法还击,无法对付,在意识形态上,这个「打小人」的习俗和狠毒的咒语有心理减压的超神效作用。将心头的怨气,透过动态口号,将压力意识转嫁于无形,达到将怨气放下,这是一种转移情绪的方法,是不想直接破坏人际关系亦不想伤害对方,用作宣泄不满情绪与压力的民族智慧。所以,「打小人」的中国习俗文化是一种平衡心理和舒肝解郁的中医精神治疗。
*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。
坚杂志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医内科博士 雖然已是深秋,但多汗問題仍然困擾許多人,尤其對於「多汗症」的患者更是苦不堪言。 中医内科博士兼注册中医师李灼珊指出,中医理论中,非因天气温度高而出汗,日间多汗和夜间盗汗有可能属于不同的症,用于治疗的方剂也可能不同。 《黃帝內經》云:「陽加於陰謂之汗」,出汗是陽氣蒸發津液的生理現象。 正常出汗有调和衞气营血、平衡阴阳、调节体温、滋润皮肤的作用。 《素问 宣明五气》曰:「五脏化液心为汗」,指出汗与心的关系。汗液的生成、排泄与心血、心神密不可分,这亦奠定了以脏腑作为辨别汗水症状理论基础。...
力报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医内科博士...
香港醫療站 李灼珊 注册中医 中医内科博士 香港正掀起熊猫热,但眼袋和「熊猫眼」(黑眼圈)若出现在人面上,却会让人感觉衰老或精神不济,要怎样处理?先谈眼袋问题。...
李灼珊 注册中医 中医内科博士 鼻敏感在澳港两地都相当普遍,尤其每当目前的秋末冬初,早晚温差大,许多人便会鼻敏感发作。而鼻敏感和其他敏感症例如眼敏感、哮喘、湿疹等,是互有关连的,只要患上其中一种,有其他几种的机会也会较高。相反,只要鼻敏感控制得好,其他敏感症的发作也会较容易控制。...
力報 李灼珊 注册中医 中医内科博士 人的体质基本可分寒和热,那么,究竟寒还是热的人较容易患上鼻敏感?其实这问题并非A或B那么简单,因为人的体质并不止寒和热两种类型,根据近代不同中医理论,认为体质有9类型甚至11类型,而寒和热只是其中的两类型。 以临床所见,其实寒或热的体质都可患鼻敏感,因为偏寒和偏热的体质都容易使正气失调而患上鼻敏感,「正气失调」才是鼻敏感的主因,而不是体质寒或热。但相对来说,偏寒的体质阳气较虚弱,所以一般也会较易患上鼻敏感。现时有理论认为,体质中有一种「特禀体质」,近似于西医所称的「过敏体质」,有这体质的人若再加上正气不足,也会更容易有鼻敏感的问题。...
李灼珊 注册中医 中医内科博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