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報

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
中醫內科博士

在中醫來說,「濕」是一種邪氣,即致病因素,例如:濕疹、風濕痛症、慢性腸胃炎、慢性尿道炎、慢性肝炎等都屬於濕邪的疾病。但正如上期所說,濕是一種致病因素,有濕卻不等於一定會病倒,還要看本身健康情況,尤其脾胃的情況。簡單來說,若脾胃狀況欠佳,遇上濕邪來襲,身體就較難化濕,於是也就容易得病了。

提提大家,曾持續三年的新冠疫情,也屬於一種邪氣,亦和濕有關。所以,疫情期間國內曾公布中藥使用指南,若感染新冠後有腸胃不適症狀的,可用袪濕的中藥治之。而疫情過後這一年多,其實陸陸續續都見到有新冠個案,許多都和濕有關,因為當身體女有濕化不去其實就相當於拖低抗病力,面對新冠、流感以至普通傷風感冒等都較容易被擊倒。

更值得注意的是長新冠。長新冠就是新冠的後遺症,一般最常見的是新冠後咳嗽不止,或是精力下降、易於疲勞、記性轉差的病人,而新冠後忽然出濕疹的個案也有一些。以上這些症狀,或多或少都和濕有關,特別是若病人本身體質較弱,患新冠時沒有好好處理,退燒止咳後又沒有適當用中藥調理,一旦吹風淋雨等便會病倒,或突然出現皮膚過敏、濕疹或蕁麻疹等問題。因此即使原本沒有皮膚病的人士,不論最近有否染上新冠,對濕也不可掉以輕心!
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力報

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
中醫內科博士

又踏入梅雨潮濕季節,還有不到一個月更會「清明時節雨紛紛」了。澳港兩地都是地處華南兼近海邊,由春末到整個夏季,都不能忽略袪濕。

中醫學上有所謂「六淫」: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,濕是其中之一。這「六淫」都屬於邪氣,但並非指靈異之邪,而是六類不同的「致病因素」,當中大部分和天氣相關,事實上中醫學是離不開天氣和大自然的。如果天氣長期陰雨,居住的地區甚至本身的寓所潮濕,或長時期在水上工作例如漁民、水手等,或淋雨濕衣後未能及時換衫——中醫學離不開天氣和大自然,也離不開生活——都會導致身體受濕,不能及時袪濕就會增加患病的機會。

當然,除了環境濕氣本身,身體狀態也是「濕」是否會致病的關鍵因素。特別在身體狀態較差的時候,最容易在上述的的環境下感染濕邪,即受到「濕」這種致病因素影響。在中醫來說,「濕邪」是一種很濁、而且會滯留很久不去的邪氣。所以,因感染濕邪而引起的疾病一般病程較長,很難治療。總之,袪濕要趁早。

以下介紹一味「和中化濕湯」:

材料: 木棉花30克,雞蛋花30克,槐花30克,薏苡仁30克,炒扁豆30克,砂仁12克, 水1.5公升。
做法:以上材料一起慢火煲1小時30分鐘即可飲用,可每週煲一次。
功效:清熱袪濕。
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
 

 

 

 

思考香港

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
中醫內科博士

香港人總愛說:「你有壓力我都有壓力」。壓力大心情差很容易導致失眠;睡眠不足又會影響情緒,是一個惡性循環。

外國的《睡眠研究期刊》曾公佈一項研究指出,連續五天睡不好的人,即使見到令人開心的相片,也較難產生愉悅感;報告同時指出,因睡眠不足引發精神痿痱,情緒亦較容易波動,對身邊的人和事亂發脾氣,並較缺乏動力過正常生活。另外,睡眠醫學博士Meredith Broderick曾公開表示,睡眠不足可能導致易怒、焦慮、情緒變化和注意力衰退等問題。

此外,睡覺時身體降低代謝率,呼出更多二氧化碳,作用是減輕心臟負擔。故此,睡眠充足有助控制血壓,降低心臟和血管的炎症風險。這跟中醫有關「心臟血氣好、情緒自然好」的論述不謀而合。

中醫學上亦認同睡眠不足影響深遠,即使每晚睡足八小時,起來亦會整個人無精打采。香港屬嶺南氣候,濕氣重的人較易感睏倦,就算有充足睡眠也很累;陽氣不足的人更易疲倦,總是提不起精神。

中醫認為失眠是人體心腎不交,水火不濟。用中藥材補腎養心,睡眠必會改善。如情況不嚴重的話,可從日常生活和飲食習慣著手。早睡早起是第一步,最理想睡眠時間是晚上11時至早上6時。可以的話午睡20分鐘,對養生有極大好處。

要精神和情緒好,多吃魚有一定幫助。魚類有一種補養腦細胞的營養素,可延緩腦退化和改善老花眼。此外,紅棗、人參補氣,可提升腦部供血,達到提神作用。紅棗人參煲魚湯,一星期飲用兩次,可令人精神煥發。

湯水推介:

枸杞生魚湯

材料:生魚一條去鱗。枸杞一斤,去枝摘葉。大棗3粒。
煮法:8碗清水加全部材料煮滾後,轉慢火煲1小時30分即成。
功效:枹杞清肝明目,有消暑作用。生魚收緊肌膚毛孔。此湯有防出汗過多耗傷陽氣的作用。

沙參玉竹海參瘦肉湯

材料:沙參8錢、玉竹8錢、海參一條、瘦肉10兩、8碗清水。
煮法:把所有材料放清水中,煮滾後轉慢火煲2小時便可。
功效:沙參玉竹潤肺清肺。海參滋肺陰。此湯適合夏天時肺熱咳嗽飲用。
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
 

 

 

 

最近貼文

  • 脾虛+肝鬱致腸易激個案

    力報 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
  • 汗水的日與夜

    堅雜誌 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雖然已是深秋,但多汗問題仍然困擾許多人,尤其對於「多汗症」的患者更是苦不堪言。...

  • 中藥食療去熊貓眼

    香港醫療站 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香港正掀起熊貓熱,但眼袋和「熊貓眼」(黑眼圈)若出現在人面上,卻會讓人感覺衰老或精神不濟,要怎樣處理?先談眼袋問題。 註冊中醫師、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表示,出現眼袋原因很多「譬如年紀大眼部肌肉下垂;腎功能較差,水濕滯留在眼周圍;先天眼球較凸出;或眼周肌肉較多等等。」坊間不少美顏產品聲稱有助袪除眼袋,雖然產品有其功效,但單憑短時間外塗未必能見效,必須多方配合,內外兼顧並持之以恆。 想要減少眼袋,必須做到以下三點: 1....

  • 鼻敏感的內因和外因

     力報 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
  • 寒熱體質均會鼻敏感

    力報 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
  • 中醫火針治療靜脈曲張

    李灼珊  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
Go to top
JSN Boot template designed by JoomlaShine.com