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elect your language

都市日報
香港註冊中醫,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

冬病夏治是現時很多人關注的概念,意思是在夏季人體陽氣最旺盛的時候,治療虛性、寒性的疾病。不論澳港,由於生活習慣的影響,人們的平均體質都是愈來愈虛、愈來愈寒,因此也形成冬病夏治愈來愈重要。適合冬病夏治的疾病主要包括以下幾類:

呼吸系統疾病 —— 哮喘、鼻敏感、慢性支氣管炎,容易感冒等。
消化系統疾病 —— 胃痛、腹瀉腹痛、消化不良,腸胃功能紊亂等。
痛症:類風濕性關節炎、頸椎病、肩周炎,腰腿痛等。
婦科疾病:子宮肌瘤、經痛,乳腺增生等。

最為人所熟悉的冬病夏治是天灸,每年農曆七月是天灸期,傳統要灸3次,近年也有醫師提倡增至5次。甚至冬灸也大行其道,冬灸不能說沒有功效,但就不是冬病夏治了。

最為人所熟悉的冬病夏治是天灸,每年農曆七月是天灸期,傳統要灸3次,近年也有醫師提倡增至5次。

現在已入夏了,如果到診所天灸時間不方便,已錯過了天灸的日子,其實也有替代方法的:可以在家自行溫灸,用艾條或艾盒對足三里,肺腧,脾腧,胃腧,大腸腧,大椎,命門,腎腧,次髎等穴位經行艾灸,也有溫經散寒,溫補肺脾腎的作用。每次每個穴位灸15分鐘,以感到微溫即可,不用拘泥於天灸的日子做,其實全年每天都可以做,有這恒心的話相信很多消化系統病、呼吸系統病、婦科病、周身痛症等都可以減少。實際進行艾灸前,請先諮詢註冊中醫師。

 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
 

 

 

李灼珊
香港註冊中醫
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博士

今夏很熱,除了要避免多汗症,更需要慎防中暑!

正常人,一般體溫在36.5℃左右,這兩年間大家出入商場食肆經常要量體溫,相信對自己的體溫都十分熟悉。但要留意,如果夏天戶外的氣溫在35℃以上,就會令身體裡產生的熱量放散不出,時間長了,身體內的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時,身體的體溫調節和其他生理機能,就會發生障礙,不但體溫會偏高,更可能是中暑的先兆。

當然,如在高溫的室內工作,如果再加上通風差,也有可能發生中暑;戶外活動時,若空氣中的濕度高,也會較易中暑。即使在公共場所,若人群擁擠集中,散熱困難,加上本身精神過度緊張、睡眠不足、過度疲勞等,也是容易中暑的因素。不過,我們很難預知自己每一天的身體狀態,那麼怎樣才可以預防中暑呢?

一般來說,烈日當空在戶外,大家都會多飲水,但大量飲水就會大量出汗,出汗多了就會使我們身體的酸碱失去平衡而出現無胃口、無力、心悶想嘔的現象。因此,單飲水尤其是冷水,並不是預防中暑的好方法。

其實一個好辦法,就是沖一壺普洱茶,放2-3%的食鹽,即大約是一升水加食鹽2克左右的分量,裝入水壺中,方便在工作或活動期間飲用,便可補充身體的水鹽代謝,從而預防中暑的發生。這是方便易用的好方法,希望能幫助夏日戶外工作或活動的朋友。
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
 

 

 

 

都市日報
香港註冊中醫,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

根據中國的廿四節氣,西曆6月21日是夏至,但全球氣候暖化,本港其實早在夏至之前已步入夏天了。

中醫主張「吃苦度夏」,也要多吃液體食物。根據五行學說,苦入心,有清心火的作用,日常多食用苦瓜等含苦味的蔬菜,能清熱祛濕,降火、消疲勞。例如鹽蛋炒苦瓜,豆豉炒油麥菜,苦瓜黃豆番茄排骨湯等,都是很好的清熱消暑食譜。

液體食物方面,夏天出汗多,多吃粥品,湯水,糖水等可以補充身體水分,還能健脾養胃。一般來說,小米粥,薏米粥,蓮子百合粥等都很適合夏天食用。在戶外或高溫環境下工作的人,可以喝夏枯草,菊花茶等清肝明目。西瓜是天然的清熱生津水果,暑熱天氣可以撒點鹽進食,能生津解渴防中暑。

根據五行學說,苦入心,有清心火的作用,日常多食用苦瓜等含苦味的蔬菜,能清熱祛濕,降火、消疲勞。

但要注意,常見有人為了消暑,而做錯兩件事,必須予以避免:

  1. 從早到晚喝冰凍飲料,在冷氣間內也大口大口的灌凍飲,感覺是很爽很解暑了,但其實隨時會種下病根!尤其少女,因年輕陽氣旺盛,灌凍飲特別舒服,然而過多的凍飲會大大增加體內寒氣,換言之削弱陽氣,而且會令身體聚濕,增加將來很多病痛。
  2. 廣東人愛喝涼茶,必須根據自己的體質喝,也不可以喝太多,沒有不適最好就不要喝。過量飲用涼茶易傷脾胃,出現腹痛腹脹,噁心,嘔吐腹瀉等不適。

 
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
 

 

 

 

最近貼文

  • 天氣熱「吃得苦」才健康

    力報 李灼珊中醫館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218號舖電話:2382 3387 根據中國的廿四節氣,西曆6月21日已過了夏至,但南北方氣候有別,加上全球氣候暖化,澳港兩地其實早在夏至之前已步入夏天了。...

  • 產後護理|產後失禁好尷尬 中醫推介有助「縮尿」藥療 補腎補氣治療經驗方

    Ohpama 李灼珊中醫館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218號舖電話:2382 3387 現代女性普遍本身有一份工作,社交活動頻繁,但又想為人母,在兩者之間取得平衡之餘,若產後出現小便失禁就更辛苦了。註冊中醫師、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指出,小便 失禁 是產後女性常見症狀,應盡快用中藥調補。 李醫師表示,女性生育後若得不到及時的休息和調補,有機會令子宮下垂,繼而造成膀胱受壓,即下垂的子宮壓住膀胱,引致小便失禁。「子宮無力而下垂,程度輕者可用中藥補氣提氣,加強子宮收縮,便有力改善下垂的現象。如果子宮下垂嚴重,則可能需求助於西醫,採用『子宮托』解決這問題。」李醫師說。...

  • 霜降養生 推薦5種食物

    iMoney 李灼珊中醫館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218號舖電話:2382 3387...

  • 陰陽失衡可致失眠

    李灼珊中醫館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218號舖電話:2382 3387...

  • 補肝腎改善濕疹

    力報 李灼珊中醫館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218號舖電話:2382 3387...

  • 改變「寒底」防血管病  

    iMoney 李灼珊中醫館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218號舖電話:2382 3387...

聯絡我們

地址: 香港 新界 葵涌 打磚砰街49~53號

         華基工業大厦一期 22樓 K室

銷售電話:2382-3387, 2397-3885  傳真:2397-3895

@2025  SubYeeFong 《拾易坊》All Right Reserved

Please publish modules in offcanvas posit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