[中醫百科] 補肺抗疫湯水不可停
李灼珊
香港註冊中醫,中醫內科博士。
#新冠肺炎 #壯肺湯水 #水鴨湯 #生地黃芪豬肺湯 #力報 #澳門力報
新冠肺炎陰霾仍籠罩香港以至全球,本澳雖一直保持極低感染數字的佳績,但始終新冠肺炎目前仍未有藥可以防治,大家都不可太掉以輕心,在這環境底下,養肺、補肺總是有利無害的。
事實上,就算沒有這個疫情,中秋過後也應該補肺了。在中醫五行學說中,肝、心、脾、肺、腎等五臟,對應春、夏、長夏、秋、冬等季節,亦即肺臟是對應秋季。秋天的特點是乾燥,而肺則喜愛濕潤,因此若不注意補肺養肺,在秋天很容易就傷肺,引起燥咳之類。要在秋天好好養肺,首先當然應戒煙,其次就是少吃燥熱食物,多吃滋潤以及補氣的食療。以下有兩款湯水,大家不妨參考,這個秋冬多點煲來讓家人肺部更健康!
(1)補氣潤肺水鴨湯
材料:水鴨半隻或1隻,黃芪1兩,淮山1兩,百合5錢,大棗5枚。
做法:把水鴨和藥材清洗乾淨,待水沸後一起加進煲裡,大火煲半小時後轉小火再煲一小時。
功效:這湯可大補肺氣,除了壯肺外,對久咳不癒者亦有奇效。
(2)生地黃芪豬肺湯
材料:豬肺1個,黃芪1兩,生地1兩,杏仁5錢,蜜棗1枚。
做法:豬肺用生鹽洗淨。把藥材清洗乾淨,待水沸後一起加進煲裡,大火煲半小時後轉小火再煲一小時。
功效:這湯補肺又宣肺止咳,對肺虛又帶虛熱者的咳嗽最為適合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[由健康出發] 溫疫的中醫藥治療
#溫疫 #溫病 #衛氣營血 #三焦診斷 #李灼珊中醫師 #由健康出發 #思考香港
自古以來,人類要飽受很多疫症入侵的煎熬。例如,當年的鼠疫、天花、霍亂、白喉、大流感、沙士……到今日的新冠病毒肺炎,中醫都稱之爲「溫疫」。
溫疫,是指具有强烈傳染性,並能引起流行性的一類疾病,大多來勢迅猛,病情嚴重。中醫認爲:「溫邪上受,首先犯肺。」例如今次的新冠病毒肺炎的傳染途徑是從口鼻而入,首先犯肺,流行範圍極廣,蔓延世界各地。中國古代醫家已認知這是「天行之病,流毒天下。」
所以,中醫早就對溫疫有所認識。中醫治療溫疫,其辨證方法以「衛氣營血」和「三焦診斷」爲指導。中醫認為溫邪入侵人體,由表傳裏,循衛、氣、營、血等四個層次漸進深入。中醫對進入四個部分的處理用藥都不同,有深淺之別。
病毒首先進入衛分,在人體的淺表部位:一般會出現口乾、咽痛、頭痛疲憊、微覺怕風怕冷。此時的病情最容易治療,中醫師會用清熱解表的中藥方劑,很快就可以將病毒趕走。如果這時候用藥適當,1~2劑就可以康復。但如果躭誤了病情,溫邪進入了氣分,其症狀就會發燒、咳嗽、尿赤,或出現腸胃之症狀,病情就比較複雜了。此時病人症狀很辛苦,中醫師在這個時候會用清熱解毒的中藥對抗病毒,消除症狀。如果用藥適當,人體的正氣亦能勝之的話,也可以很快將邪退而病愈。
反之,長期病患者正氣不支或用藥不當,溫邪會深入人體的營分甚至血分,當病邪傳入營血,病情必會加重轉危,傷及五臟六腑。這時候,中醫可以用扶正祛邪法,針對症狀及解除症狀,是中醫獨到的治療方法。人體有賴中藥的扶持,正氣漸復,病情就可望緩解及康復。這就是中醫藥治療溫疫的演變過程,很奏效。
中醫藥有幾千年的歷史,經驗豐富。對於外邪入侵,自有一套解救的方法。
文章只屬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【中秋消滯】月餅水果要識揀 消滯同時保脾胃
今天是中秋節,祝讀者和全港市民佳節快樂但勿忘記,每年中秋節過後,總會有食滯腸胃不適的病人來求醫。中秋應節食品五花八門,加上很多人喜歡飲兩杯,若不識「揀飲擇食」,很容易會傷脾胃。
除去近年新興的食品,以及年輕人大多喜歡中秋燒烤不計,中秋節的傳統食品其實主要是兩大類:月餅、水果。
傳統的月餅多以蓮蓉和蛋黃作餡料,亦有五仁、豆沙等餡料;近年則興起了奇奇怪怪的的冰皮月餅,而奶黃月餅、朱古力月餅、雪糕月餅等幾乎已變成「傳統口味」了。
近年不少人都會選擇低糖月餅、高纖月餅。所謂低糖月餅,一般是以麥芽糖醇等代糖製造,減少了糖分的使用,進食後便不會令血糖大幅上升。但要注意,代糖也不可大量食用,因此吃低糖月餅也得適可而止。
至於高纖月餅,一般則加入了燕麥、合桃、瓜子仁、腰果、欖仁等含豐富膳食纖維的五榖,用了這些五榖做餡料,可大大減少月餅中高糖及高膽固醇材料的分量。
水果方面,水晶梨、楊桃、柚子都是十分應節的。水晶梨其實即梨子類,含有豐富水分,清潤甘甜,有清熱生津、潤肺化痰的作用,在秋季容易肺燥的時候本就十分適合,過中秋不妨多吃。
楊桃則不同,雖然上市時間是中秋前後,但並非人人適合。因為楊桃偏寒,若是身體虛寒、平日手腳冰冷、常見大便溏薄的人,絕不不宜多吃。此外楊桃含鉀較高,腎病患者亦應避免食用。
李灼珊
香港註冊中醫師
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博士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堅雜誌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雖然已是深秋,但多汗問題仍然困擾許多人,尤其對於「多汗症」的患者更是苦不堪言。...
香港醫療站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香港正掀起熊貓熱,但眼袋和「熊貓眼」(黑眼圈)若出現在人面上,卻會讓人感覺衰老或精神不濟,要怎樣處理?先談眼袋問題。 註冊中醫師、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表示,出現眼袋原因很多,「譬如年紀大眼部肌肉下垂;腎功能較差,水濕滯留在眼周圍;先天眼球較凸出;或眼周肌肉較多等等。」坊間不少美顏產品聲稱有助袪除眼袋,雖然產品有其功效,但單憑短時間外塗未必能見效,必須多方配合,內外兼顧並持之以恆。 想要減少眼袋,必須做到以下三點: 1....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