力報
李灼珊 註冊中醫
中醫內科博士
每逢入秋,澳、港兩地居民人的咳嗽便變得十分普遍,有時更久咳難愈。臨床上,咳嗽的成因主要分作「外感」和「內傷」兩大類。
外感咳嗽:每當天氣驟冷驟熱,氣候突變的時候,例如初秋偶爾有雨,六淫(風、寒、濕、暑、熱、燥)便會乘體虛從口鼻或皮毛侵襲人體,以致肺氣的宣肅功能失調作咳。而古代「醫聖」張仲景曾道:「六氣皆令人咳,風寒為主。」認為咳嗽以風邪夾寒居多。
內傷咳嗽:身體各個臟腑功能失調均可引致咳嗽,例如肺氣虛弱,肺陰不足,都能使肺主氣的功能失常。另外,若長期飲食不當,脾虛消化能力減弱以致水濕不運成痰,痰邪上擾肺臟亦可引致咳嗽。而情志不暢、容易生氣的人,亦可因肝氣鬱結日久化火而火氣犯肺作咳。以上都屬於中醫所指的內傷咳嗽。
臨床上,咳嗽的成因亦可以是內外因素夾雜所致,事實上單純「外感」或「內傷」的咳只佔少數。當咳嗽患者來求診,中醫首先會從問診、舌、脈等辨證,例如脈浮緊,兼有惡寒發冷等表證,辨證為外感風寒。但有時表證已不明顯,但咳嗽尚未痊愈,便有可能是由外感證演變成內傷證。又例如如感冒曾發燒,熱傷肺陰,於是即使外邪已去仍會繼續出現咳嗽。所以咳嗽的外因和內因,既可以夾雜存在,也可以是轉變的關係,必須細心辨證然後對證論治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力報
李灼珊 註冊中醫
中醫內科博士
「強中」驟看好像很正面,實則是一種病態。例如,有些男性自誇「金槍不倒」,但如果是陰莖在沒有性刺激的情況下長時間勃起,甚至伴有腫脹或疼痛,無法軟化下來,便是一種「强中」的病態,亦稱為「陽强不倒」。若影響至尿道或海綿體,引起尿頻、尿急、小便困難甚或尿瀦留等,更需盡快延醫診治。
强中的病因很多,有因肝經火熱、陰虛火旺,或濕熱下注,無論如何,總不離一個「火」字。火有虛實,治療此病,務以降火優先。但這種降火又不能用太多的水,否則柴枝盡濕,不能再點著,便會變成陽痿,所以中醫選擇治強中的藥物必須十分小心。
海蜇是治療强中很好食材之一,女性有時也合用。例如女性在更年期間有時性慾出現亢奮,或是腎虛有火的現象,可用海蜇二兩,洗淨鹽漬,用來煲湯,用鹽調味,不用放糖,只飲其湯,不食其渣,有食療功效。强中的病機,與其相類,可以借用,效療相若。
海蜇味鹹性涼,鹹可軟堅,涼能退熱,效力平和,使用恰當,可降虛火而不滅真火,能保腎陽之不傷,是恰可的食材。可用適量玄明粉,開水浸泡陰莖,每晚一次,作為輔助,內外兼治。玄明粉是從芒硝精製而來,有泄熱之功,兩者合用有事半功倍之效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香港醫療站
李灼珊 註冊中醫
中醫內科博士
看中醫的人士,或多或少曾被中醫指有「血虛」的問題,尤其有貧血徵狀例如頭暈、疲勞、健忘、眼花、面色蒼白、嘴唇色淡、容易斷髮、月經量少等的女士。註冊中醫師、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表示,本港雖然是一個文明城市,但臨床所見患貧血的人比想像中多。
「例如,一些長期的不適,如頭暈、疲勞、眼花、心跳、健忘、脫髮等等,其實很多時都是血虛引起。」李醫師說。
西醫界定貧血是根據血液中的血紅素或紅血球水平,而中醫則會從脈診、舌診、望診及其他身體表現來診斷。很多時,血虛的人在西醫體檢上並未出現貧血的指標,可是在體質及身體表現上已表現出陰血不足的血虛狀態。
「在這方面,女子天生比較吃虧,因為女子一生以血為本,月經、懷孕、生育、哺乳都需要大量用血,消耗比男子大得多,因此貧血多見於女性。」李醫師表示,「另外,都市生活壓力大,中醫認為『思傷脾』,平日多思慮的人無論成人還是青少年,都易損傷脾胃,吃下去的食物不能好好消化以形成氣血,最終形成血虛。此外,食無定時、愛吃生冷、為了減肥而盲目節食、年長、大病久病之後均會容易形成血虛。」
血虛可按中醫辨證論治服中藥治療,而養血食療也不可或缺,始終食物可直接生成血氣。
李醫師表示,養血食療可分兩方面:
1. 多吃有助養血生血的食物——
肉類:牛肉、羊肉、雞肉、豬肉、鴨肉、豬膶、豬紅、鴨血等。
蔬菜:菠菜、黑木耳、紅腰豆、黑芝麻、蓮藕、紅莧菜、連衣花生、黑糯米、紅豆、紅蘿蔔等。
水果類:桑椹、葡萄乾、青棗、龍眼、車厘子等。
2. 以黨參、當歸、紅棗、南棗、阿膠、杞子、黑糖/片糖、北茋等中藥烹調養血湯水,例如「參茋歸芍益血湯」——
材料:黨參 15g,北茋15g,當歸9克,白芍12g,淮山4片,烏雞一隻,杞子10g,紅棗3粒。
做法:
1. 烏雞去皮切成4件備用,餘下藥材略浸洗。
2. 水滾後加入所有材料,大火煲30分鐘,中火煲1小時即成。
功效:黨參健脾益氣,北茋補中益氣,當歸養血潤燥,白芍滋陰養血,淮山健脾,烏雞補虛養血,杞子滋養肝血,紅棗健脾養血,可補氣養血滋陰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堅雜誌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雖然已是深秋,但多汗問題仍然困擾許多人,尤其對於「多汗症」的患者更是苦不堪言。...
香港醫療站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香港正掀起熊貓熱,但眼袋和「熊貓眼」(黑眼圈)若出現在人面上,卻會讓人感覺衰老或精神不濟,要怎樣處理?先談眼袋問題。 註冊中醫師、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表示,出現眼袋原因很多,「譬如年紀大眼部肌肉下垂;腎功能較差,水濕滯留在眼周圍;先天眼球較凸出;或眼周肌肉較多等等。」坊間不少美顏產品聲稱有助袪除眼袋,雖然產品有其功效,但單憑短時間外塗未必能見效,必須多方配合,內外兼顧並持之以恆。 想要減少眼袋,必須做到以下三點: 1....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