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由健康出發》中醫藥退燒心得
思考HK https://www.thinkhk.com/article/2020-07/20/42372.html
發燒是我們的身體面對外來病因入侵時的常見反應,所謂外來物,例如細菌、病毒,或中醫學裡的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等外邪。當這些病因來襲,我們便可能發燒,因此感冒會發燒,肺炎會發燒,腸胃炎會發燒,出疹出水痘會發燒,肺結核會發燒,風濕熱會發燒……以及很多其他炎症都會引起發燒。2003年的沙士,很多患者都是因為持續發燒不退而死亡;目下的新冠肺炎,發燒也是確診者其中一個主要的症狀。
西醫西藥本身都是擅長退燒的,一般的燒,服食含「撲熱息痛」成份的退燒藥都會有點效用,但始終這藥只能退燒,令病人暫時感覺舒服些,也可免高燒影響身體,卻不能根治病源。若病源沒有改善,發燒仍是會繼續的,沙士、新冠肺炎都是好例子。
什麼中藥可以退燒呢?中醫的特點是:不同的發燒因素用不同的中藥,例如當年的沙士患者發燒持續不退,出現「燒完又退,退完又燒」,反反覆覆發燒,中醫稱這種現象屬於「寒熱往來」,病毒在人體的半表半裡之間,只能用中藥柴胡才可退燒。
這次新冠肺炎亦令兩隻中成藥:藿香正氣散、連花清瘟膠囊備受注目,不少人詢問怎樣用、是否必須兩隻一起用。正式用法應先經過中醫的辨證,所謂「辨證論治」。但簡單地說,若新冠肺炎患者有發燒症狀,連花清瘟膠囊就不可少,也可能兩者一起用。這也是為什麼連花清瘟膠囊「斷市」情況比藿香正氣散厲害。
又例如肺炎高燒持續不退,就要用中藥石膏、水牛角;如果是急性腸胃炎又屙又嘔又發燒,就必須用青蒿、葛根、白頭翁、穿心蓮了。如果小兒出疹出水痘發燒,可以用中藥紫草、升麻、葛根退燒;如果是風濕熱病,手腳的關節位又紅又腫又痛,而且發燒,可用中藥桑枝、薏米退燒。
總的來說,中醫退燒有很多方法,中醫亦很講究方劑用藥的配合。不同因素引起的發燒,除了用合適的退燒中藥外,仍須配合其他藥物,才能達到退燒兼治療的效果。所以,大家不要胡亂自己配藥,如有疑問應諮詢註冊中醫師。
文章只屬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網立場。
【荷葉久服可纖體】
夏天,永遠是不少女士需要纖體的時候!即使近年纖體、減肥已被稱為女性的「終身事業」,夏天由於日常穿的衣服較少和單薄,身型容易顯露,所以纖體變得尤其重要。而正好,夏天也是荷葉生長旺盛的季節,借助荷葉減肥收腰既有效、又方便。
歷來不少人都把荷葉應用在飲食上,例如做荷葉飯、荷葉粥,但這樣取其清香則可,發揮藥效則有限。在中醫古書《證治要訣》有記載:「荷葉服之,令人瘦劣,單服可以消陽水浮腫之氣。」
事實上,中國民間有很多可以減肥的秘方,而且很有奇效,荷葉也是其中之一,大家不妨試用,因為荷葉是比較正氣的中藥,和食一般蔬菜差不多。
用法:將新鮮的荷葉用水洗乾淨,剪去蒂及邊,晒乾後置鍋内,然後貼上白纸,用文火煅至白紙呈焦黄色便停火,然將成炭灰的荷葉待冷取出放入瓶内加蓋備用。每次用2茶匙加米水調服,每日2次,便有消腫,降脂,減肥的功效。
此外,荷葉對皮膚亦很有幫助。例如用新鮮荷葉攪碎外敷,可治療慢性皮炎,濕疹等皮膚病。夏天以荷葉煲老冬瓜、扁豆,可解暑清熱。當然,也有以荷葉入藥的方劑,有助利水和消脂減肥,但不能長期服用,而且必須配合個人體質而用。以上資料如有疑問可諮詢註冊中醫師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
[ 李醫師心得 ] 今夏特熱,普洱加鹽防中暑
今年甫踏入夏天,已特別濕熱,才6月,一連多日氣溫都高達卅多度!大埔區有很多行山熱點,每逢週末本區行山的人也相當多,這個夏天更要小心。
中醫內科博士、註冊中醫李灼珊表示,今夏必須小心中暑,「正常人,一般體溫是36.5℃,這個溫度雖是恆溫,卻也會受外界所影響,假若戶外的氣溫在35℃以上,就會令身體產生的熱散發不出,時間長了,身體內的產熱和散熱失去平衡,身體的體溫調節和其他生理機能,就會發生障礙,也就是開始引致中暑。」
怎樣可以預防中暑呢?「我建議大家首先留意兩類『中暑高危』環境:一是室內的乾熱環境,氣溫一般可較室外高5至15℃;另一類是室外濕熱環境,即氣溫高,濕度高,由於汗液不易蒸發,因而容易中暑。」李醫師說。
以行山而論,通常大家只知道要多飲水,但李醫師提醒:只飲清水並不足夠。大量飲水就會大量出汗,大量出汗就會使我們身體的酸鹼失去平衡,而出現無胃口、無力、心悶想嘔的現象,所以單單飲水是不足夠的,必須同時注意身體的散熱、鹽分的補充,以及在行山途中要比秋冬季節休息更多。
防中暑隨身食療
材料:普洱茶葉、食鹽(粗幼鹽均可)
做法:沖一壺普洱茶,裝入水壺中,然後按水壺的容量放入2-3%的食鹽,方便在戶外工作或活動期間飲用。
功效:既解渴,又可以補充身體的水鹽代謝,預防中暑。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堅雜誌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雖然已是深秋,但多汗問題仍然困擾許多人,尤其對於「多汗症」的患者更是苦不堪言。...
香港醫療站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 香港正掀起熊貓熱,但眼袋和「熊貓眼」(黑眼圈)若出現在人面上,卻會讓人感覺衰老或精神不濟,要怎樣處理?先談眼袋問題。 註冊中醫師、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表示,出現眼袋原因很多,「譬如年紀大眼部肌肉下垂;腎功能較差,水濕滯留在眼周圍;先天眼球較凸出;或眼周肌肉較多等等。」坊間不少美顏產品聲稱有助袪除眼袋,雖然產品有其功效,但單憑短時間外塗未必能見效,必須多方配合,內外兼顧並持之以恆。 想要減少眼袋,必須做到以下三點: 1....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力報 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
李灼珊 註冊中醫 中醫內科博士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