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仔
引言
全球暖化影响日深,虽然本港由5月起天雨连绵不断,但只要停雨气温便立刻高达三十多度,天文台也曾发出酷热天气警告,在这种情况下,谁不想逃离户外的烈日,躲进凉快的室内呢?可是,中医内科博士、注册中医李灼珊指出,长期留于温度过低的冷气间内,就容易患上「冷气病」,必须小心。
内文
「冷气病」并非正式的中、西医学病名,而是身体在空调冷气环境下,所造成的一系列不适症状的统称,主要是由于排汗不畅,使人出现头昏、困重、咳嗽、鼻塞流涕、胸闷、口干、倦怠、鼻痒等等不适。
李灼珊医师表示,「中医认为,人体的阴阳盛衰,本来是顺应着自然界的节律而变化。所以在夏天,我们体内的阳气也相对较为旺盛。可是,长期逗留在冷气间内,温度偏低,会令毛孔紧闭,体内阳气引起的热无法以流汗的方式排出,便会形成暑热困阻于体内,而出现上述不适症状,也就是冷气病了。」
「冷气病」并非小事。李医师说,抑制着体内阳气的寒,可以导致气血运行迟滞,继而引发或加重身体原有的疾病。「例如,本身有经痛的女性,长期处于冷气房内,会令体内气血的推动力变得更弱,形成气滞血阻的情况,于是每当月经来潮时,便更容易出现剧烈的腹痛。」
而本身受其他痛症如肩颈痛等困扰的人士,亦可因「冷气病」而造成局部关节的气血堵塞,寒滞经络,加重肩颈背痛及关节疼痛的情况。至于鼻敏感或气管敏感的患者,经常吹冷气,风寒外犯,这些呼吸系统症状也会加剧。
李医师建议室内冷气尽量不要太冻,也不要坐在风口。此外,要注意多运动,「顺应夏季的特性,进行户外活动时流一点汗,可锻炼身体之余,又可以加强身体对冷热温差的耐受性,从而减少因冷气病而出现的各种症状。但要留意,户外活动后,应避免立即进入低温环境,应先停留在与户外温差较小的和暖区,例如大厦的大堂,让身体适应温度变化后,才进入低温的冷气房间。而且运动后也不可立即以冷水洗澡,也不应立即饮用冷饮,以免损伤阳气。」
一旦不慎染上冷气病,可用香薷、白扁豆、厚朴各5克,以沸水泡服,有助纾缓症状。如持续不适,便应咨询注册中医师。
去湿防冷气病食疗推介:
淮山赤小豆薏米粥
材料:淮山300克,赤小豆、薏米各150克,茯苓60克。冰糖或黑糖适量。
做法:
- 淮药洗凈,去皮、切成丁块。
- 薏米、茯苓洗净,泡水1小时,放入锅中加水煮至软身和微烂,取出备用。
- 赤小豆洗净,泡水1小时,放入锅中,加入适量开水以大火煮沸,改小火续煮10分钟,熄火焖1小时,加入所有材料再以大火煮开,转小火煮15分钟,熄火焖半小时,最后加入冰糖或黑糖拌匀即可食用。主要饮粥,稍食淮山、赤小豆、薏米。
功效:健脾益气,利水消肿,利湿除痹。有助加强身体津液的输布及排泄,将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,还有一定的降血脂作用。
*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