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仔
李灼珊 注册中医
中医内科博士
今日(8月22日)就是廿四节气中的「处暑」,字面上的意思是暑气将退,秋天渐近,气温慢慢下降。但别忘记,这种天气的转变比较以北方为准,既未必适合华南地区,也未必适合近年「极端天气」的情况。那么,今年处暑应如何养生呢?《香港仔》访问了注册中医师、湖南中医学院中医内科博士李灼珊。
李灼珊医师预计,8月22日本港的盛夏还没完结,天很仍会十分炎热,「我们身体用作维持体温的消耗较少,对食物的需求也相应减低,所以常见有病人因没有胃口而寻求中医调理。这情况下的处暑天,不论吃东西或饮水都有独特的养生学问。」
以吃东西为例,李医师建议以下「健脾饮食三招」,有助一日三餐调整脾胃,以纾缓处暑前后的厌食问题:
- 早餐——「根据中医理论,脾胃经络于早上7至11时经气最为旺盛,脏腑功能也特别活跃,因此,早餐不可以马虎!宜多吃营养丰富的食品如全麦面包、鸡蛋、粥等,让身体在消化能力最佳的时间里,吸收最优质的营养。」
- 午餐——李医师表示,11时过后,脾胃运作的黄金时间经已过去,午餐作为补充上午所消耗的能量,及储备下午的能量需求,可以烹调一些较清淡的粥,或以鲜牛肉、鱼肉等熬煮汤面,以增进食欲。
- 晚餐——香港人习惯晚上吃得丰富,以慰劳自己一天的工作辛劳,很多时更会因迟下班而拖到很晚才吃。但李医师提醒,晚饭过于油腻却会加重脾胃的负担,令胃部不适之余,更影响营养吸收。所以愈迟吃的晚饭愈不宜太饱太腻,饭后尽可能到户外走走,帮助消食。
至于饮水,李医师提醒,我们饮下去的水并非直接送到五脏六腑以供使用,「当中其实要经过一个转化和运输的重要过程,让水液转化为可供身体使用的营养和能量,这过程十分依赖脾胃的热能,换句话说,若我们脾胃功能不足,例如『脾气弱』,水液便可能无法被有效吸收应用,而沦为湿气。」所以,处暑前后必须注意多饮水,同时要学「饮水防积湿五招」:
- 多饮水,但不宜太急。一下子大量饮水,不但造成胃胀、腹胀,更可能加重心脏负担,出现心悸、气短。
- 不要单靠饮水补充身体水份,也应多吃夏令消暑瓜果,如冬瓜、丝瓜、西瓜、哈密瓜等,有助通便泄热以及去湿。
- 除了饮清水,亦可饮用酸梅汤,成分正宗的酸梅汤之中有乌梅、山楂等材料,具有生津止渴功效。
- 不宜用加工饮料代替白开水。市面瓶装、纸包饮料常含较多的糖分,对胃部造成刺激,若长期饮用,除影响脾胃消化吸收之余,更可造成肥胖,甚至加重肾脏的负担。
- 要做好保护脾胃的工作,尤其要戒冰冷饮品。特别是剧烈运动之后,若骤然饮冰冷,更容易损害维持脏腑功能的阳气。须知道,脾胃运作正常,体内水分才能发挥滋润的功效。
另外,虽然香港的处暑天可能仍十分酷热,但仍要当心吹太多、太强的冷气。李医师指出,「今年夏天极端天气,一般人都会把室内的冷气开得很大,温度则很低,于是很多人在夏天毛孔张开的时候,被冷气一吹,中医讲的『虚邪贼风』,这时候就会乘虚而入。轻则会患伤风感冒,重则有些人会落枕(即睡觉时吹着冷气以致「瞓捩颈」)、面瘫,甚至一些血管不好的人更可能出现中风。所以,空调冷气虽然要开,但尽可能不要太大风,也不要正面吹着身体。」
**以上内容仅供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