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灼珊
香港註冊中醫師
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博士
有位50多歲男病人,經常胸悶、隱隱作痛已有一年,某天在家中突然嚴重胸痛,急叫救護車入院,診斷為心絞痛,有兩條心臟血管嚴重阻塞,要即時做「通波仔」手術。通波仔後,他除了服西藥亦找中醫調理,中醫診斷為心氣不足、心包寒凝、氣滯血瘀。治療原則為補心化寒、溫通血脈,至今一年有餘,沒有復發,體內血瘀的情況也大有改善。
心絞痛是冠心病的症狀,中醫稱為「胸痺」。以上這案例因求醫較遲,不得不通波仔急救,幸而配合中藥調理下病情較穩定。
冠心病發作主要是因為已經狹窄的心臟血管收縮痙攣,引致心臟嚴重缺血。而心臟血管狹窄主要是因心氣不足,血管舒張收縮無力,因此導致血液停滯不暢,血液中的各種物質就容易沉澱積聚,令血管硬化狹窄。中醫學認為:心主脈,而脈即血管,即是說心氣可推動和調控心臟的搏動和血管的通利,以及血流的通暢。所以,補心氣是改善心臟血管硬化狹窄,預防和治療冠心病的最好方法。
很多中藥都有補心氣的作用,例如人參,入心經,大補元氣,可救心臟衰竭;黃茋補氣,可防器官衰退;元肉養心血、安神,主治心悸失眠症;花旗參可補心氣,又可降心火;黨參平和,可補心氣又補心血;太子參則可補氣養心,又益脾胃。
一般情況下,服中藥補心氣後,推動血液有力,便可改善心臟血管狹窄。患者若通波仔後,可用中藥稀釋血液,幫助心血管循環流暢。但要注意,不同的人有不同體質,溫補性的食療亦不可過量,冠心病患者開始服中藥前應先諮詢註冊中醫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