現代很多科學知識,其實在中國古代的醫學史上都已有陳述。只不過古代的科學家限於當時的環境,將人體和大自然的認知陳述得朦朦朧朧,很抽象。
以中醫理論中的「氣」為例,大自然有氣流,生物有氣機──一切生命是由氣的存在而存在。人體肺臟呼吸之氣,心臟搏動之氣,肝臟調理之氣,脾臟運化之氣,腎臟儲藏之氣,還有上、中、下三焦運行的氣,將生命整體互相聯繫、影響、促進、協調。另一個例子是「同病異治,異病同治」。
「同病異治」即同一種病,根據患者的不同體質和不同的病徵表現,採用不同的藥物治療。例如普通的氣管炎咳嗽,中醫就會用望、聞、問、切(診脈)為診病依據,可以準確判斷患者屬於寒證或熱證、虛證或實證,再運用中藥治療。寒證用熱藥,例如細辛、白芥子、麻黃、法夏等;熱證用寒涼藥,例如銀花、連翹、黃芩等;虛證用溫補藥,例如黨參、黃芪、淮山、阿膠等;實證用解藥,例如板藍根、大青葉、大黃等。
「異病同治」即不同的病,如果都屬於寒證或熱證或虛證或實證,有時都可以用同樣的中藥治療。例如慢性氣管炎、慢性咽喉炎、慢性鼻炎、慢性腸胃炎、慢性膀胱炎、慢性肝炎等,中醫認為久病必虛,因此以上各種慢性病都屬於虛證,虛證必須要溫補來扶正祛邪,和推動自我修復的能力,用中藥補中益氣方便可產生療效。這就是中醫治療的特點,是絕對有科學理據的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