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灼珊中醫館
地址:香港灣仔灣仔道218號舖
電話:2382 3387
引言
今日(7月7日)是廿四節氣中的小暑,從中醫角度來看,標誌著夏季炎熱氣候的正式開始。當然,實際氣溫每天都會有起落,但若從養生的角度,這節氣的氣候特點主要就是「濕熱交蒸」,所以養生也以清熱解暑為主,以下請中醫內科博士、註冊中醫李灼珊講解具體養生要點。
內文
中醫內科博士、註冊中醫李灼珊指出,要明白小暑養生之道,先要從中醫的「五行理論」入手,「在五行理論之中,小暑對應的是『長夏』,屬土,與脾臟相應。所以,小暑養生需特別注意清熱解暑、健脾化濕、寧心安神。」具體重點包括:
1. 起居方面
李醫師表示,這節氣的起居應以「晚睡早起」為大原則,但所謂晚睡也不宜超過晚上11點,「建議早晨6點至7點左右起床,利用相對涼爽的時段進行適量活動,並且避開中午11點至下午1點一日中最熱的時段,這時段可盡量安排在室內休息或活動。」
她同時提醒,逗留在室內時要注意不要開太大冷氣,「一般來說,建議室內、外溫差不宜超過7℃,更重要的是避免直接對著冷氣機的出風口。中醫養生強調『夏不敞胸,熱不涼背』,所以無論天氣多炎熱,也要注意不要讓胸、背、頸等部位直接吹冷風,避免寒邪直中臟腑而致病。」
2. 運動方面
小暑雖熱,但不可因而停止運動,李醫師表示只需遵循「緩」和「早」的原則即可。「緩就是選擇太極拳、八段錦、散步等輕柔運動,避免劇烈出汗的運動,而運動強度以微微出汗為合適,以免耗氣傷津。早則是指盡量安排在清晨或傍晚氣溫較涼時做運動。」
3. 防病方面
除了避免長時間曝曬外,這季節還可隨身佩戴以藿香、佩蘭、艾葉、薄荷等製成的中藥香囊,有芳香化濁、辟穢解暑之效。此外也可以金銀花、菊花、薄荷葉各3克,沸水沖泡自製「清暑茶」,作為日常防暑飲品。
4. 情緒方面
李醫師表示,中醫認為暑熱易擾心神,導致心煩氣躁、情緒不穩。「所以,小暑時節尤其需要保持心境平和。可通過聽輕音樂、練習書法、靜坐、散步、冥想等方式寧心安神。當然,個人的思維模式,凡事退後一步看自然海闊天空,對情緒平靜也十分重要。」
5. 社交方面
夏季陽氣外發,是人際交往活躍的季節,所以小暑也無需特別避靜,但應避免過度應酬,以及避免在嘈雜悶熱的場所長時間逗留。
小暑養生食療
1. 綠豆薏仁百合粥
材料:綠豆50克、薏苡仁30克、百合20克、米50克、冰糖少許。
做法:將綠豆、薏苡仁(薏米)提前浸泡2小時;百合洗淨,米淘洗乾淨。所有材料放入鍋中,加入適量清水,以大火煮沸後轉小火熬煮至食材軟爛,加入冰糖調味即可食用。
功效:綠豆性寒味甘,歸心、胃經,具有清熱解毒、消暑利水的功效。薏苡仁性微寒味甘淡,歸脾、胃、肺經,能健脾滲濕、清熱排膿。百合性微寒味甘,歸心、肺經,有養陰潤肺、清心安神之效。三者合用,有清熱解暑、健脾祛濕、寧心安神之功。
2. 荷葉冬瓜老鴨湯
材料:鮮荷葉1張(或乾荷葉15克)、冬瓜500克、老鴨半隻、薏苡仁30克、生薑3片、鹽適量。
做法:老鴨洗淨切塊,汆水除去血沫;冬瓜連皮洗淨切塊,荷葉洗淨剪成大片。將鴨塊、薏苡仁、生薑放入鍋中,加適量清水,以大火煮沸後撇去浮沫,轉小火煲1小時,再加入冬瓜和荷葉,繼續煲30分鐘,最後加鹽調味,撈去荷葉即可食用。
功效:荷葉性平味苦澀,歸肝、脾、胃經,能清暑利濕;冬瓜性微寒味甘淡,歸肺、大腸、膀胱經,有清熱利水、消腫解毒之效。老鴨性平味甘鹹,歸脾、胃、肺、腎經,能滋陰養胃、利水消腫。這湯清補兼施,既能清暑去濕,又能滋陰養胃。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