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仔
李灼珊 註冊中醫
中醫內科博士
今日(8月22日)就是廿四節氣中的「處暑」,字面上的意思是暑氣將退,秋天漸近,氣溫慢慢下降。但別忘記,這種天氣的轉變比較以北方為準,既未必適合華南地區,也未必適合近年「極端天氣」的情況。那麼,今年處暑應如何養生呢?《香港仔》訪問了註冊中醫師、湖南中醫學院中醫內科博士李灼珊。
李灼珊醫師預計,8月22日本港的盛夏還沒完結,天很仍會十分炎熱,「我們身體用作維持體溫的消耗較少,對食物的需求也相應減低,所以常見有病人因沒有胃口而尋求中醫調理。這情況下的處暑天,不論吃東西或飲水都有獨特的養生學問。」
以吃東西為例,李醫師建議以下「健脾飲食三招」,有助一日三餐調整脾胃,以紓緩處暑前後的厭食問題:
1. 早餐——「根據中醫理論,脾胃經絡於早上7至11時經氣最為旺盛,臟腑功能也特別活躍,因此,早餐不可以馬虎!宜多吃營養豐富的食品如全麥麵包、雞蛋、粥等,讓身體在消化能力最佳的時間裡,吸收最優質的營養。」
2. 午餐——李醫師表示,11時過後,脾胃運作的黃金時間經已過去,午餐作為補充上午所消耗的能量,及儲備下午的能量需求,可以烹調一些較清淡的粥,或以鮮牛肉、魚肉等熬煮湯麵,以增進食欲。
3. 晚餐——香港人習慣晚上吃得豐富,以慰勞自己一天的工作辛勞,很多時更會因遲下班而拖到很晚才吃。但李醫師提醒,晚飯過於油膩卻會加重脾胃的負擔,令胃部不適之餘,更影響營養吸收。所以愈遲吃的晚飯愈不宜太飽太膩,飯後盡可能到戶外走走,幫助消食。
至於飲水,李醫師提醒,我們飲下去的水並非直接送到五臟六腑以供使用,「當中其實要經過一個轉化和運輸的重要過程,讓水液轉化為可供身體使用的營養和能量,這過程十分依賴脾胃的熱能,換句話說,若我們脾胃功能不足,例如『脾氣弱』,水液便可能無法被有效吸收應用,而淪為濕氣。」所以,處暑前後必須注意多飲水,同時要學「飲水防積濕五招」:
1. 多飲水,但不宜太急。一下子大量飲水,不但造成胃脹、腹脹,更可能加重心臟負擔,出現心悸、氣短。
2. 不要單靠飲水補充身體水份,也應多吃夏令消暑瓜果,如冬瓜、絲瓜、西瓜、哈密瓜等,有助通便洩熱以及去濕。
3. 除了飲清水,亦可飲用酸梅湯,成分正宗的酸梅湯之中有烏梅、山楂等材料,具有生津止渴功效。
4. 不宜用加工飲料代替白開水。市面瓶裝、紙包飲料常含較多的糖分,對胃部造成刺激,若長期飲用,除影響脾胃消化吸收之餘,更可造成肥胖,甚至加重腎臟的負擔。
5. 要做好保護脾胃的工作,尤其要戒冰冷飲品。特別是劇烈運動之後,若驟然飲冰冷,更容易損害維持臟腑功能的陽氣。須知道,脾胃運作正常,體內水分才能發揮滋潤的功效。
另外,雖然香港的處暑天可能仍十分酷熱,但仍要當心吹太多、太強的冷氣。李醫師指出,「今年夏天極端天氣,一般人都會把室內的冷氣開得很大,溫度則很低,於是很多人在夏天毛孔張開的時候,被冷氣一吹,中醫講的『虛邪賊風』,這時候就會乘虛而入。輕則會患傷風感冒,重則有些人會落枕(即睡覺時吹着冷氣以致「瞓捩頸」)、面癱,甚至一些血管不好的人更可能出現中風。所以,空調冷氣雖然要開,但盡可能不要太大風,也不要正面吹著身體。」
**以上內容僅供參考。